为何伴侣分手会那么难?
分手等于戒毒?
——人们如何进入下一段亲密关系?
杨靖渊、雷雳
由进化特别塑造的人脑使个体倾向于与其他人建立深厚的亲密关系,因此“爱情”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然而根据统计数据来看,许多人并不会一生只与单一伴侣发生性关系,虽然大多数人有长达数十年的婚姻,但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中,约有一半的婚姻会以离婚告终,并且高离婚率和解除亲密关系的普遍趋势并不是现代或西方国家独有的现象,在巴拉圭的阿切人群中,大多数个体在成年时报告的婚姻次数超过11次,世界各地的狩猎采集社会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离婚模式。
毫无疑问,解除一段亲密关系往往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尤其对于被拒绝的一方,失去伴侣可能是一个人经历的最痛苦、充满创伤和困惑的体验之一。在恋爱中,大脑的多巴胺系统被激活,产生类似于“奖励”的感受,使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大脑在成瘾行为中这些神经通路也会被激活,成瘾者渴望不断获取能够激活这些神经系统的物质,以获得强烈的愉悦和快感。综合来看,两者都激活了大脑的奖励和愉悦系统,并且都伴随着对愉悦体验的强烈渴望和依赖。因此,从神经机制上来看,恋爱等于吸毒。
上述机制与摄入可卡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奖励通路类似,可以解释我们在浪漫爱情中的美好感受,并可能解释最初对伴侣的身体迷恋之后常常伴随的情感依恋。考虑到爱情与成瘾的密切关联,被分手这一体验所带来的严重心理痛苦便不再让人感到意外。一些研究者提出,期待复合的行为(如跟踪、请求等)可能是当大脑的成瘾回路变得活跃时,试图维持与伴侣的依恋关系。这可以类比成瘾者寻求再次获得使其成瘾物质的行为。因此,从被分手中恢复,开始尝试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类似于尝试戒除毒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被分手的个体走出阴影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可能存在某种心理硬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作,这被称为“次级伴侣排斥”。
次级伴侣排斥是一种基于认知的体验,在亲密关系中突然被分手的个体依旧会从被抛弃中恢复,投向下一段关系之中。想象一个人经历了一次被分手,无论分手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分手这一过程是否平和,或无论其中一方是否可能仍然有挥之不去的情感依恋,次级伴侣排斥可以使个体能够与其他伴侣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如果无法从分手的悲伤中恢复,则可能构成适应性障碍,因为这不太可能促进个体的繁殖。
次级伴侣排斥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进行心理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追求之前的伴侣,或者考虑进一步追求是否会徒劳无功。如果得出“继续追求是徒劳的”这一结论,个体的大脑会调整某些情感和行为,为吸引和追求其他伴侣铺平道路,比如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要追求一个对自己已经完全失去兴趣的人”。这时有一个关键问题:大脑是否有能力在不经过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纠正对个体不利的行为。
有研究通过游戏的方法,发现大脑偏向选择更优的策略,避免劣势策略,从而选择更积极的结果。在一项爱荷华赌徒任务的游戏中,参与者被要求从四个不同的牌堆中抽牌;两个牌堆在短期内的回报较少,但长期收益更高(更优策略);另外两个牌堆则在短期内回报较多,但随着抽取次数增加,成本会变得更高(劣势策略)。研究发现,参与者在有意识地知道选择哪个牌堆是更优策略之前,大脑似乎会无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能带来更大长期收益的牌堆。这表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无意识的能力,可以在没有清晰的理性思考或知识的情况下,引导个体做出更有利于长期结果的决策。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学习或调整机制。
因此,一旦个体被分手,前额皮质及其他区域可能会开始“学习”如何减少对之前伴侣的依恋,帮助个体认识到追求一个已对自己失去兴趣的伴侣可能类似于不断从错误的牌堆抽牌,这是一种从长远来看代价高昂的策略。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试图挽回一个不愿意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而不是去寻找一个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伴侣,那么这种行为会增加“遗传灭绝”的风险,也就是没有后代的可能性,与错误伴侣继续维持关系,也像是在不断“从错误的牌堆中抽牌”的过程。
资料来源:
Boutwell, B.
B., Barnes, J. C., & Beaver, K. M. (2015). When love dies:
Further elucid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mate ejection modul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1), 30-38.
https://doi.org/10.1037/gpr0000022